用户名: 密码: 马上注册 忘记密码?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就业动态 → 就业新闻
《中国大学生就业》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路径探析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作者:   日期:2025-08-15 11:22:35.0  点击率:93

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路径探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动员部署暨专项社会实践启动培训会综述

 

 

【作者简介】

 懿,复旦大学、教育部就业研究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大学生就业育人、高等教育管理;

刘振海,教育部就业研究院、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

完善就业监测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的通知》(教就业厅函〔2024〕23号)要求和《教育部2025年工作要点》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动员部署暨专项社会实践启动培训会于2025年3月在苏州召开。会议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及专项社会实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内涵特征、实施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动员部署。会议凝聚了各方共识,对构建全国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体系、全面开展跟踪调查、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评价;就业状况跟踪调查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因素、战略支撑和重要基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指导,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主办,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以下简称“教育部就业研究院”)、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中心承办,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大学协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动员部署暨专项社会实践启动培训会于2025年3月25日在苏州召开。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教育部就业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翁铁慧,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就业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蕙青,教育部就业研究院院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瞿振元,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玉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庞谦,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小平,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苏州市副市长刘博等出席会议。

会议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司长孙海波主持。会上,翁铁慧、瞿振元、刘玉光、庞谦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开展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以下简称“跟踪调查”)和专项社会实践工作等作了发言。潘漫、刘博分别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和苏州市致欢迎辞。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北京分中心、江苏分中心、湖南分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海洋大学作了跟踪调查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翁铁慧、林蕙青、瞿振元为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中国人民大学15家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分中心授牌。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不断扩大,已位居世界首位[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2]。高校毕业生规模也随之持续增长, 2022年以来,高校每年毕业人数超过1000万,2025年达1222万人[3]。与此同时,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深度转型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带来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高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数量、结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匹配,部分学科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并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等多个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4] ,要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5] ,“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将就业状况作为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7]《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专门提出,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就业质量评价工具,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9]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的通知》,就全面开展就业跟踪调查作出系统部署,并在《教育部2025年工作要点》中作了明确安排。

2020年以来,教育部已开展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跟踪调查,形成系列报告并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就业服务等成效评价提供参考。同时,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育部持续为参评高校编制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新形势下,为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新一轮全国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即将启动。动员部署会上,翁铁慧从跟踪调查的重要意义、扎实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的方法、加强跟踪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三个方面深入展开阐述。翁铁慧在讲话中指出,开展跟踪调查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与教育部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聚焦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以小切口做好教育改革大文章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提高站位,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开展跟踪调查的重要意义。翁铁慧强调,开展跟踪调查将推动高等教育发挥龙头作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跟踪调查工作是强化就业需求侧反馈,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牵引;是强化人才供需对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支点;是强化就业质量评价,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翁铁慧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聚焦怎么调查、怎么研究、怎么应用,切实做好跟踪调查相关工作。要夯实各跟踪调查分中心调查功能,同时,引导各高校依托大学生专项社会实践积极参与跟踪调查,利用好第三方数据和技术优势探索更为高效的调查方式,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调查工作质控体系;要加强跟踪调查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对跟踪调查进行业务赋能,在数据上形成标准化、智能化治理决策体系,加强对跟踪调查数据的挖掘和研究,构建高质量跟踪调查内容体系,为相关政策制定、区域行业发展、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科学决策参考。要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部署、多方协同发力,务求跟踪调查工作取得实效,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跟踪调查是从就业端即人才培养出口端着手,深入调查学生端、用人端对培养质量、培养过程、就业质量等的评价、意见,能够为就业质量监测评价提供全面、真实、动态的数据支撑,是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重要路径。跟踪调查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理论研究,对于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政府制定科学的就业、教育政策,服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展等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将促进教育、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微观层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反映了各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在宏观层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融合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以及国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不同功能的教育治理工具。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将助力高等教育“监测—评价—反馈—优化”闭环机制的形成,推动形成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长效机制,为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的内涵特征

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首要前提在于对其核心内涵与典型特征进行科学界定与系统把握。跟踪调查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科学方法对毕业生就业状态进行持续观测与深度解析,是我国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创新的战略部署。基于实证研究与工作实践的视角,与会专家围绕就业跟踪调查的内涵特征,体系构建的规范性、科学性、应用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林蕙青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对就业的影响逐步加深;从教育本身看,高校毕业生数量迈过“千万级”门槛并逐年增加,人才供需在规模结构、质量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在深入阐述开展跟踪调查对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教育强国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林蕙青指出,要准确把握跟踪调查内涵特征,系统性、科学性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完善顶层设计,科学组织实施,加强数据分析,强化结果应用。

刘玉光回顾了跟踪调查从无到有、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发展历程。目前跟踪调查在政策支持体系、工作制度构建、研究报告撰写、工作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开发等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刘玉光指出,要加大力度做好跟踪调查工作,更好发挥调查成果在就业工作评价、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安排、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作用,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翁铁慧指出,要运用好跟踪调查研究成果,更好服务相关部门和高校。在服务科学决策方面,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区域发展需要,编制不同视角下的专项研究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司局、地方,为相关政策制定、区域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在服务高校建设发展方面,要积极回应高校改革发展需要,加快构建面向高校的反馈服务机制。根据高校个性化需要,组织实施调查,出具专业报告,为高校加强学科专业设置、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在服务评估评价方面,要强化与“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等重大评估评价工作的协同,为高等教育评估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黄磊以“全方位强化就业枢纽作用,全链条优化人才培养供给——以就业状况评价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为主题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持续开展跟踪调查和社会实践,以就业联动招生、培养的具体做法。一是以机制建设为基石,构建“校企生”三维联动就业综合评价体系。建章立制构建就业综合评价反馈体系,连续10年调研应届毕业生,连续 5年调研短中期毕业生,走访调研用人单位,确保跟踪调查工作高质量开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精神,开展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主题的校友成长回访,形成毕业生优秀案例、纪录片等,深入报道毕业生基层成长历程。二是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提高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契合度。动态调整招生计划,编撰分专业就业状况报告和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将就业状况和培养质量评价反馈给招生环节。定期举办毕业生培养质量状况报告解读交流会,通过典型案例、系统数据关联分析,将社会需求度、适应度、教学培养情况等及时全面反馈给职能部处和二级学院,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组织成立以两院院士和能源行业领军人才为主体的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动态调整升级学科设置。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雪鹏以“数智化就业报告赋能一流大学建设”为主题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深化跟踪调查反馈机制的经验做法。王雪鹏指出,教育部为学校提供了《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三份专项材料。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报告的应用,从报告中检视学校就业工作、分析人才培养工作、审视学科建设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素,为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有效助力。一是着眼就业工作水平,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二是着眼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联动;三是着眼一流大学建设,促进学科设置与专业布局优化。

跟踪调查的科学性、规范性、体系性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效能与质量水平的重要基石。即将全面开展的跟踪调查突破以就业去向落实率或以薪资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将客观就业指标与主观就业感受、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有机结合,构建“硬数据+软评价”“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反馈”的复合测量体系,并创新性地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等价值维度,突显政策导向性,正助力形成就业质量监测评价的“中国方案”。同时,加强跟踪调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科学应用,实现从就业质量到培养质量、培养过程的反向溯源,将为当前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优化、招生规模调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提供数据支撑,进而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三、高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体系的路径探索

根据教育部就业研究院制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规划(2025—2029年)》, 2025—2029年,研究院将面向全国所有设立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点的597所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院校除外)的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进行抽样跟踪调查。面向全国开展的跟踪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环节多,2025年正是跟踪调查工作开题破局、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为此,与会专家围绕高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体系构建的路径设计、多方协同、队伍建设、经验做法等方面展开研讨。

为切实推进跟踪调查工作深入开展,瞿振元重点介绍了跟踪调查的组织单位教育部就业研究院的成立背景、职能定位、主要任务。教育部就业研究院于2024年2月正式揭牌成立,是由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机构。教育部就业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对接联动,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就业质量评价,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根据《教育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机构合作协议》,教育部就业研究院将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实施跟踪调查、开展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评价、做好就业与产业大数据分析四项重点工作,建设“六中心一平台”,即就业政策研究中心、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心、就业与产业数据中心、就业工作综合评价中心、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中心、雇主品牌评价中心和就业成果发布平台,产出一批高水平就业资政研究成果,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围绕就业研究院职能定位和主要任务,瞿振元表示,就业研究院要高标准做好跟踪调查组织工作、高效能开展跟踪调查、高质量做好调查研究、高要求做好数据保护,切实做好跟踪调查的各项工作。

为帮助各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分中心及各高校准确把握新一轮就业调查工作的要义、方法,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北京分中心、江苏分中心、湖南分中心围绕跟踪调查的机制保障、队伍建设、方式创新等方面展开交流。

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高校学生处处长王栋以“坚持首善标准,高质量推进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为主题介绍了北京分中心开展跟踪调查工作的经验做法。一是将机制构建作为开展调查工作的坚强保障。北京市教委领导高度重视跟踪调查工作,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设立专门调查机构——北京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心,将跟踪调查工作列入中心年度重点工作,提供财政专项支持。二是将队伍建设作为做好调查工作的基本前提。建立动态调整的专职访员队伍,加强绩效管理。三是将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作为调查工作的关键。采取电话、短信、线下招聘会、入户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开发市级跟踪调查平台,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确保数据和平台使用安全。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以“聚焦三个强化,高质量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主题介绍了江苏分中心开展跟踪调查的做法。在跟踪调查工作中,江苏分中心注重抓好“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分中心建设,高标准完成调查任务。面向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和优秀研究生遴选调查员,形成届次滚动参加机制;完善工作保障,改造专用场地,配置专用设备等,精心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调查员工作手册》;合理设置每日调查目标,采取“分组+个人”的绩效考核模式,确保高标准完成调查任务。二是强化数据分析,高质量编撰调查研究报告。聚焦就业质量,编制全省整体性调查报告;聚焦地方发展,编制地区个性化专项报告;聚焦人才培养,编制单项前瞻性研究报告。三是强化结果应用,高水平推进人才供需适配,将调查结果作为学科专业调整、高校综合考核、推动校地融合的重要依据。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兰勇以“创新‘三到位三机制三结合’模式,打造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湖南样本”为主题介绍了湖南分中心开展跟踪调查的做法。一是确保人员配备到位、硬件保障到位、资金投入到位“三个到位”,筑牢调查分中心坚强阵地。湖南分中心跟踪调查工作由省教育厅分管副厅长牵头,厅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定期调度,由若干名专职人员带领一批在校学生在自有场地开展。二是建立激励引导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心理疏导机制“三项机制”,提升调查分中心工作效能。三是坚持跟踪调查工作与访企拓岗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本省实际相结合“三个相结合”,充分激活跟踪调查分中心强大动能。

高校师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是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就业形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路径。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庞谦围绕推进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提升实践育人实效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庞谦指出,社会实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民情、锤炼意志品质、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必修课”。近年来,教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小我融入大我”社会实践育人行动,每年组织1000余万名高校师生开展国情调研、理论宣讲、科技服务、学农支农、就业创业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开展“供需对接”跟踪调查专项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自主选题设计、教师有效指导、亲身实践体验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学习、了解社会需求、校准职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引导学生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他强调,跟踪调查专项社会实践要在体系化设计、专业化实施、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建好实践育人大课堂,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性,打造育人工作新格局。

综上,构建高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体系,需建立“科学设计、多元协同、技术支撑、综合保障”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当前深化跟踪调查的关键在于制定面向全国普通高校的标准化调查框架,实现调查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数据真实可信,使调查结果真正成为诊断教育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数据看板”。全国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高校、第三方机构、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加强跟踪调查的规划设计与协同推进,牵头制定统一的调查标准与数据规范,并夯实综合保障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核心主体,应加强校友跟踪网络建设,深化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搭建就业育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第三方专业机构则重在调查实施、数据安全、质量监控,确保调查工作的专业性和公信力;用人单位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与协同改进伙伴应积极配合跟踪调查,为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来自一线实践的重要支撑。在技术支撑上,要着力开发智能调查平台,整合学信系统、社保数据、企业反馈等多源信息,构建真实可靠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库,为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综合保障方面,需建立专项经费投入制度,培养专业化调查队伍,完善包括样本维护、隐私保护、质量监控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制度,确保调查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调查分中心主要负责同志,教育部各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负责同志,相关高校专家等约150人参加主会场会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处处长、就业中心主任,教育部各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就业中心主任等200余人参加省级分会场会议。会议进一步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内涵特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全面启动。会议有效促进了科学化、规范化跟踪调查工作体系的构建,深化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跟踪调查各分中心、各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对开展跟踪调查的认识,对于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1]叶雨婷.教育部: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N].中国青年报, 2017-09-291 .

[2] 程宇. 教育部: 2 0 2 3 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 毛入学率超60%  [EB/OL] . 2024-03- 01[2025-03-25].http//www.moe. gov. cn/ fbh/live/2024/55831/mtbd/202403/t20240301_ 1117707.html.

[3]黄超.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提供有温度的帮扶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校园观察@大学生)[N] . 人民日报, 2025-04-206.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人民日报,2024-05- 291 .

[5] 习近平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J] .求是, 2025 11 ):4-9.

[6]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N].人民日报, 2025-03-071 .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9-26 1 .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 人民日报,2025-01-20 6.

[9]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5-04-091 .

上一篇:无
下一篇: 人民日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主办: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朱东路162号 Tel:0851-86812656(就业咨询) 86810407(档案咨询) FAX:0851-86812656
版权所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 管理员:gzsjyzx@163.com
备案序号:黔ICP备19004108号
技术支持: 贵州佰仕佳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1280×720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