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三次调度视频会议召开,对各地各高校就业工作进行再部署,加力冲刺,确保高校毕业生7月离校时就业大局稳定。
“6月3日,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于就业岗位拓展、升学扩招和学科专业调整等均做了进一步安排部署,为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强调,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的关键期,将各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会议现场 摄影 张德奇
用好资源 拓展岗位潜力
今年5月下旬,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了“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简称“促进周”),通过举办组织开展邮政快递、土木建筑、西部地区等19场专场招聘,累计提供岗位逾80万个;各地各高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近2.2万场,提供岗位707万个,促成近600所高校和4200家大中小企业达成合作意向3000余项。加之“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举办的49场专场招聘会,提供了385万余个岗位,有效促进了校企供需有序对接及高校之间就业资源共享。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选择多样,面对毕业生就业个性化需求,还要不断供给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吴爱华指出,在广泛汇聚地方就业资源的同时,各地各高校也要充分用足用好稳就业政策,加大力度拓展基层就业岗位,提高应届毕业生征兵征集比例,扩大科研助理招录规模,促进各类升学与就业有序衔接。
按照教育部工作安排部署,截至目前,辽宁省已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18.8万人。
“毕业去向落实率达62.94%,较去年同期增长12.44个百分点。”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庆才介绍,辽宁省2021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数达29.9万人,较去年增加近8000人,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辽宁省教育厅各项工作之首,列入高校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并首次将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见习政策范围,在高校内部机构、下属企业或科研项目开发了诸如行政助理、实习辅导员、就业创业服务等14个类别10000个院校就业见习岗位。
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辽宁省已深挖基层教育、基层医疗卫生、高校科研助理、公务员事业编招录以及各类企业岗位23万余个。
聚焦精准 优化指导服务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有3成以上高校表示,选择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增加;近4成毕业生希望优先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就业。
在保就业工作中,高校负有主体责任,面对毕业生就业个性化需求,尤为需要主动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
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重庆大学分类组织境内外升学、基层就业、国际组织训练营等指导活动460余场,覆盖4万余人次。尤其从新生入学到学成毕业,重庆大学启动实施了“启航计划”“远航计划”“龙骨行动”等育人项目,把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融入了课堂育人主渠道、实践育人主阵地。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近60%扎根西部、建设西部;近50%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贡献智慧和力量;990余名学子加入选调生行列,服务基层;10人次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参与全球事务等。”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旭介绍说,截至6月2日,学校10295名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已达75.42%。
在这次调度会中,“智慧服务”是高频字眼。
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报告中,一组数据就将学校就业形势和进展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2021届毕业生6516人,截至目前,毕业去向落实率达70.17%;在未签约的1944人中,专升本备考人数占比17.09%,已有就业意向并准备签约人数占比2.47%,准备应征入伍人数占比0.32%,拟创业人数占比0.49%,拟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基层就业项目等人数占比0.28%,正处于求职阶段的人数占比9.18%。
如此精准的数据,得益于该校分类就业数据库的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早分析研判、早安排部署。”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保平介绍,为保障2021届毕业生顺利、充分、高质量就业,学校还挑选长期稳定的90家大型用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回访调研,了解其运行情况、应届毕业生招聘需求、所能提供岗位数量等,实现信息精准推送、岗位精准匹配。
守住底线 做实就业统计
会上,各地各高校汇报的就业工作中,都离不开各项就业统计数据。以数据说话,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评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扬州大学作为通过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校,在教育部学生司指导下进行就业质量评价课题的研究。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柏森从推动数值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三方面介绍研究方式方法与成效。
听取各地各高校就业工作汇报后,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简称“全国就业中心”)副主任宁小华重点围绕就业统计等相关内容作了介绍、解读和分析,并提出就业分类指导要进一步细分,就业评估评价要更加精准等要求,尽早完善并使用“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与毕业去向登记平台”,推进就业评价改革。
“就业评价已运用于学校本科、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工作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贡献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成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建议,就业评价工作的深化,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就业评价改革新要求,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毕业生群体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对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
近年来,上海等地区的大学生事务管理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不断探索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反馈嵌入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中,形成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相契合的毕业生调查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结果可直接用于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分类评价、考核。
“就业统计工作是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就业工作评价,进而更加准确、科学指导和开展各项就业工作部署和促进行动。”吴爱华强调,毕业生就业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能体现就业水平的就业统计工作,就一定要真实有效,反映客观事实,就业工作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把守住底线作为一种信念;各级部门更要加强就业管理工作过程性和科学性,准确、实时掌握每位毕业生的就业进展。
调度会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处长唐小平主持,全国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服务处处长文双元及来自学生司、全国就业指导中心及各地各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代表逾12万人线上线下参会。
(文 李薇薇 马海君)